車展這一汽車行業的“年度考場”,智能技術與生態場景重構重塑行業價值坐標,會跳舞的智能汽車、會打招呼的機器人、可識別方言的智能座艙依舊是展會焦點。
2025年上海車展期間,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發布了全球首款CMP平臺的概念車、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ID. AURA以及全新攬境等多款主力車型;奧迪品牌攜奧迪Q5L、A5L、A6L e-tron、Q6L e-tron和Q6L Sportback e-tron五款新車亮相,新車基于PPC豪華燃油平臺和PPE豪華純電平臺打造,兩平臺均可覆蓋多種能源形式的B級到D級產品。
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車展期間,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吳迎凱接受了時代周報等媒體的采訪,談及大眾品牌在華戰略與新競爭格局下的應對思路。
在吳迎凱看來,本土化依舊是大眾要在中國堅定推進的事,是大眾在新能源時代更好適應中國競爭節奏的關鍵。
他對媒體講了兩個故事,一是此前管理團隊到德國后發現,ID.7車型在德國供不應求,但在中國本土卻遇到了極大的銷售壓力,這讓管理層意識到跨國車企需要了解、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和競爭規則;另一則是,在他們剛剛決策車型造型的過程中,突破了以往由大眾狼堡設計團隊單獨提供提案的模式,改為由狼堡設計團隊與中方設計團隊同步提交設計方案并參與決策,最終中方的造型提案毫無懸念地被采納。
“當下不光是一汽-大眾大眾品牌,頭部合資品牌都在積極地轉型,并積極地開發相關的商品,所以對此我還是抱有非常樂觀的心態去看(新能源時代的)這個競爭。”
鞏固燃油車基本盤,在新能源市場找機遇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3143.6萬輛,同比增長4.5%;年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跨越1000萬輛大關,達到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占新車總銷量的比重達到40.9%,較去年提高9.3個百分點。
雖然新能源汽車在華市占率不斷提升,但燃油車并未退出中央舞臺,而是通過設計煥新、技術迭代等方式不斷鞏固基本盤。
吳迎凱在接受采訪時直言,當前汽車市場呈現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并行發展的格局,但客觀而言,燃油車整體市場規模下滑已成為不可逆的大趨勢。不過現階段來看,消費者對安全、用車成本和用車體驗的關注點都在發生變化。燃油車在中國汽車市場仍將長期存在,且年銷量規模有望持續保持在千萬輛級別。
在他看來,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在燃油車領域仍占據頭部位置,這是品牌“最大的機會”,因此品牌也會奮力搶奪更多市場份額。而在新能源領域,ID.系列車型仍是大眾的市場主力,從2026年開始九款全新的新能源產品陸續上市以后,會為市場帶來新的產品體驗。
據悉,九款新能源產品中涵蓋五款純電產品、兩款插電混動產品及兩款增程式混動產品,每一款都是針對中國用戶需求的“定制之作”。除這九款車外,還有一款燃油車也將與市場見面。
近年來,合資車企因電動化轉型遲緩而受質疑,這已是行業老生常談,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話語權調轉。今年一季度,盡管一汽-大眾在華零售銷量出現了7.7%的同比下滑,但基本盤仍在,期內零售銷量達到26.48萬輛,僅次于比亞迪和吉利。但在新能源零售銷量榜單上,卻沒有見到一汽-大眾的身影。
作為合資品牌的掌舵人,吳迎凱并不避諱這個話題。“這個市場地位我認為從競爭結局來說就是結構變化導致的,客觀來說就是在新能源領域我們慢了,導致我們的總量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我們不會在這個事情上過多地背負壓力,只要把這個題解了就OK了。因為燃油車我們還是很堅挺的,燃油車我們還是會堅守,但是不會因此固步自封、狂妄自大。”
盡管機械操控與性能崇拜已不能滿足被智能汽車刷新認知后、追求場景化共情體驗的新一代汽車消費者,但消費者對于車輛安全、低使用成本的需求并未改變。一汽-大眾選擇將燃油車的隱性價值轉化為顯性服務承諾,推出“雙終身質保”服務(終身免費保養、終身質保),將產品理念落地為可感知的用戶關懷。
“合資車也是中國車”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今年1-3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場份額達到63%,較去年同期增長7.9個百分點,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和出口市場獲得明顯增量。
3月單月,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為62.7%。對比來看,月內德系合資品牌零售份額約為17%,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約為12.2%,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美系品牌零售份額約為6.8%,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
有媒體提出,相較于豐田在華推進機制與人才體系的本土化建設,大眾依托合資模式的轉型策略更顯“激進”,但與中國自主品牌相比仍顯節奏滯后。
吳迎凱則表示,目前,大眾正在由“全球協同”向“本土主導”邁進。一汽-大眾將深度參與本土化商品定義及商品研發,承擔更多的開發責任,其在商品定義、開發節奏與用戶場景塑造方面的主導作用也將持續提升。
技術本土化只是大眾推進在華本土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大眾很早就在中國成立了很多與技術相關的公司,研發的CEA電子電氣架構也是基于本土化技術,這一舉措的有效性也已得到證明。
而從合資模式來看,此前產品引入本質上由德方主導,中方參與度較低,這是合資公司的常見模式。但隨著市場競爭格局變化,新合資模式將推動研發本土化轉型——需由更了解中國用戶與市場的主體主導決策,這也是在華本土化的核心體現。
依托燃油車時代積累的體系化能力和市場洞察力,吳迎凱充滿信心地表示,一汽-大眾能很快將優勢應用到產品、服務、體驗方面,從而去適應中國未來的競爭。“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認為隨著3月十款車簽訂完以后(3月一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我們對于未來很有信心的根源,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們孵化的很多的很前沿、很適合中國市場的東西在落地,跟以前不一樣,這就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