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電商平臺集體調整“僅退款”政策,標志著該機制從平臺強制介入轉向商家自主協商。這一變革要求消費者適應新的維權模式,同時需警惕規則調整帶來的潛在風險。
淘寶、拼多多等平臺明確,消費者申請“僅退款”需先與商家協商,無法達成一致再申請平臺介入。抖音將“僅退款”表述改為“退款”,并規定商品需由商家聯系取回。
拼多多要求商家36小時內處理退款申請,逾期則由平臺根據實際情況判定。京東刪除“僅退款”表述,改為“退款不退貨”。
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約談平臺指出“僅退款”擠壓商家生存空間,2025年兩會進一步要求遏制規則濫用。
消費者對于新政策的應對策略
購物前優先選擇高評分店鋪(如淘寶體驗分≥4.8的商家),這類商家通常有更完善的自主售后機制。
小額商品建議通過平臺官方補貼渠道購買,如1688的“平臺補貼+商家處理”模式可降低維權成本。
購買商品后將證據留存:對商品問題拍攝開箱視頻或照片,保留物流憑證。例如生鮮類商品變質需在簽收后2小時內提交證據。
避免使用主觀表述(如“口感不佳”),轉而引用具體標準(如“包裝破損致商品過期”),提高協商成功率。
若商家拒絕合理退款,可通過平臺“爭議處理”通道申訴。抖音、京東等新規要求平臺在爭議中承擔更中立角色。
利用AI識別系統:淘寶的“AI鑒詐師”可識別虛假退貨,消費者可主動要求平臺介入審核異常訂單。
對于“未收到貨”爭議,實時跟蹤物流信息并截圖保存。部分平臺已取消“極速退款”,需警惕商家拖延處理。避免高頻申請退款,拼多多等平臺將異常行為納入賬號誠信評估,可能影響后續維權權限。
新政策倒逼商家提升商品質量,消費者可關注“真實體驗分”等新評價體系篩選優質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