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奔涌的當下,近日,第十一屆CDIE數字化創新博覽會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啟幕。深耕行業十年,CDIE已成為國內數字化創新領域標桿,吸引行業精英共探轉型路徑。
憑借15年行業經驗,松鼠Ai智能老師常務副總顧士永自2018年加入松鼠Ai后,以卓越領導力帶領企業實現智能硬件從0到1突破。作為人工智能教育創新踐行者,顧士永在本屆博覽會上分享了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與洞見。
時代之問:AI如何破解教育資源失衡困局?
“今天的00后和10后的孩子,首先是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卻經歷了幾個時代的信息獲取。”從收音機、媒體報紙到電視,再到 PC,在智能化時代,獲取信息的工具發生巨大的變化。顧士永提到,社會最終將走向人工智能,在工業生產線上,20秒鐘一部手機從無到有,未來幾乎所有的生產線會實現完全自動化,因此文化素質和能力不夠的人,就會面臨被社會淘汰的風險。
而教育,作為育才的第一戰場,還面臨著深刻困境,AI+教育才是破除困境的根本之路。
其一,傳統教育體系長期受困于資源分配不均的難題。AI+教育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整合數百位特級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智慧,打造虛擬特級教師,打破地域和時間壁壘,讓優質教育資源普惠更多學生。
其二,在教學模式層面,傳統教育普遍采用“一刀切”策略,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統一的學習內容、進度與評價標準,無法滿足每個孩子獨特的學習節奏和認知水平。“傳統課堂無法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作為老師只能提高平均學習速度。”顧士永解釋道。而AI+教育依托大數據分析與智能算法,能夠精準識別學生的知識漏洞與學習偏好,真正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教學,為每個學生定制專屬學習方案。
其三,傳統教育過度聚焦知識灌輸,卻在能力培養和思維訓練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學生往往陷入題海戰術,缺乏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AI+教育則注重學習方法與思維模式的培養,通過智能交互與動態反饋,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提升綜合素養。
成長破局:讓學習看得見
“今天很多人在討論,我們應該教育孩子還是卷父母?”孩子和父母又如何在減負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自身成長呢?
據了解,松鼠Ai智能老師是國內第一家將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的科技創新型獨角獸企業,自2020年開始為全日制學校提供智適應教學及學習SaaS系統,并已輻射6萬多家學校、2400萬學生、擁有超過100億學習行為的全流程數據“喂養”大模型,目前在全國擁有3000家線下智能學習機門店業務布局,是全國零售店規模最大的AI學習機品牌。
松鼠AI智能老師致力于成為讓學習“看得見”的AI,顧名思義——學習目標看得見,過程看得見,第三結果看得見。“我們將松鼠牌智能老師打造成了一個擁有嘴巴、耳朵、眼睛、會說話的產品,只要你愿意學習,松鼠就能陪你再學習一遍,同時算法會找到你的薄弱知識點,為你規劃最合適的學習路徑,節約80%的時間。”顧士永說。
技術的支撐和品格的堅守使得松鼠Ai走向了更為扎實的發展之路。
人機共生:教育的本質堅守
互聯網浪潮的助推已深刻改變了傳統勞動力結構,而在教育領域,顧士永的思考是:“當AI能夠整合人類歷史上所有科學家、思想家的智慧總和時,其思想體系可能超越個體智力的局限。但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的搬運,而是培養‘完整的人’——這恰恰是技術無法替代的根基。”
面對AI的沖擊,顧士永主張以“動態平衡”的態度應對:既不抗拒技術迭代,也不盲目追逐效率至上。
關于教育擁抱AI的路徑,他將其凝練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工具賦能。AI首要任務是解放教師機械勞動,接管作業批改、學情分析、課件生成等重復性工作。“教師若拒絕AI,就像工業革命初期抵制蒸汽機的工匠。”顧士永強調,當前教育者需主動將AI融入“助教-助學-助研”全流程,緩解備課壓力,聚焦教學設計創新。
第二階段是角色進化。當AI承擔60%基礎工作后,教師的核心價值將轉向“育人”。這一階段要求教師深耕情感聯結、道德引導與創造性思維培養。未來的教師應是“靈魂工程師2.0”——懂心理學、會藝術鑒賞、能通過體育活動塑造人格。這些涉及人性溫度的能力,才是教育真正的護城河。
作為雙減后成功轉型的教育科技企業,正朝著"全球AI教育第一品牌"目標邁進,通過持續技術創新推動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擁有觸手可及的名師資源,實現"萬丈高樓平地起"的教育理想。
逆向突圍:松鼠Ai智能老師的差異化創新密碼
對于未來會不會出現AI智能老師替代真人老師,顧士永認為,順其自然、享受AI才是面對變革的最好的態度。
“我們始終踐行'逆向價值發現'原則——當行業形成趨同化發展路徑時,我們會有意識地選擇差異化賽道;而當某領域顯現價值洼地卻無人問津時,我們則系統評估入場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