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鏈人形機器人,身高1.6米,體重也只有43公斤,但它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力士”,負重深蹲能突破145公斤,是全球首款突破此重量的人形機器人。如此剛柔并濟,源自于企業自主研發的全球功率密度最大的機器人專用關節,功率密度是傳統關節的近2.5倍。不僅如此,它還擁有71個自由度,相當于接近實際人體三分之一的自由度。
就在上個月,在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產品發布會上,天鏈人形機器人一亮相就引來關注,表演舉重、做廣播體操、拿取物品,展示出極強的運動能力和智能性。當我們走進企業研發車間時,這款“大力士”還在繼續進行深度測試,今年,企業研發人員確立了兩個小目標:一是,讓它的手“更靈活”;二是,裝上智慧大腦。
天鏈的工程師段賢鵬對產品很有信心,在他看來人行機器人的起跑,離不開一小步一小步的技術突破。“簡單理解,就是能夠像我們人的手一樣靈活,單根手指可以吊起1.5公斤的重物。同時,對機器人進行訓練,也就是說給機器人裝上‘智慧大腦’,打造具有高自由度和智能交互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推動人形機器人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
從“0”到“1”絕非易事
在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所公司,這款也曾在人工智能產業鏈產品發布會上亮相的人形機器人“大圣”,正在開展全身協調控制、全向行走步態算法等技術攻關和迭代升級,而今年,他們要在虛擬仿真環境中,通過數千個機器人并行訓練控制策略,提高機器人動作的協調性。簡單來說,這樣讓機器人運動“又穩又好”。
此前,“大圣”人形機器人已在四川長虹的生產車間進行應用驗證,能夠完成行走、物料搬運、掃碼貼簽等基礎工作。而在研發人員看來,要走向更為廣泛的使用場景,則需要以“技術+生態”驅動,通過建圈強鏈,加速產業化進程。作為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牽頭單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投資近4億元,在四川綿陽布局機器人產業基地。
今年底,在眼前這片土地上,將建成一座“具備年產無人裝備600臺(套)、智能裝備1800臺(套)、智能傳感器200萬只,年產值在20億元以上的機器人產業基地。”
快一點 在“研中用”又在“用在研”
人形機器人是前沿技術的集大成者,被譽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到2029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50億元,占世界總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規模有望達3000億元。四川也將人工智能列為“一號創新工程”,并將人工智能納入“15+N”重點產業鏈協同推進建圈強鏈。在人形機器人方面,一大批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當前,涉及企業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綿陽兩地,在本體、小腦、大腦等細分領域初步形成了錯位發展的路徑。
而除了技術攻關,不同應用場景的開發,讓機器人產業在“研中用”又在“用在研”,是四川企業走出一條新路子:在眉山,通威太陽能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四期項目,數百臺自動導向車來回穿梭搬運物料;在自貢,雙龍陶業制陶車間內,6臺智能搬運機器人搬運200公斤的陶坯;在成都,四川省首家5G智慧工廠,實現集成電路自動化生產,生產效率比傳統工藝提升40%。
最新發布的四川省2025年一季度經濟“成績單”頗具說服力: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5%;工業機器人、傳感器等人工智能相關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0.9%、23.3%。
慢一點 給理想一點時間
培育新興產業,離不開科技政策支持。以人工智能為代表,四川接連出臺了《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總體工作方案》《四川省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若干政策》等政策,全力推動重點產業鏈建圈強鏈,拿出真金白銀推動產業發展壯大,機器人產業當然值得期待,但不可操之過急,發展仍需耐心。
當前,四川全力營造未來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營造新的生產場景,以及營商環境的改變,一大批的從事人形機器人,包括人工智能的這個優秀的創業者創新者競相涌入四川。“那么,人形機器人要向2.0階段發展,或者向是更高的階段提升,我們要有一點發展的耐心,一個是耐心資本要支持,另外就是我們大家對它的預期和期望也不要像想象得那么快,就是給理想一點時間”,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表示。
最近幾年,科技圈有個詞很流行——“長期主義”,正如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所言,時代不會辜負長期主義者。保持耐心,也應堅定信心,人形機器人產業一定可以芝麻開花節節高。